光伏产能过剩风雨欲来,头部企业为何反而集体扩产?
多位行业人士向清流工作室表示,目前,光伏产能出现过剩已成为了行业普遍共识。
不过,与此同时,种种迹象显示,光伏行业呈现从P型产能向N型产能过渡的趋势。行业人士指出,N型产品目前不仅没有出现过剩,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。
但与此同时,一轮大规模的光伏扩产行动正在进行。环球时报援引专家数据称,据不完全统计,从去年初到今年4月底,国内光伏产业链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60个。
“因为(巨头)需要抢份额,通过技术和放量来做到技术领先,规模成本优势扩大市场份额。”一位券商新能源分析师向清流工作室表示。
另一位头部厂商人士则向清流工作室表示,其公司扩产的重点在目前市场供不应求、溢价能力较高的N型产品。
另一方面,隐忧也就此埋下。业内人士向清流工作室指出,过剩的产能将卷起价格战,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,在不远的未来,一波中小光伏厂商破产潮或将出现。
光伏产能过剩警报拉响
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向清流工作室指出,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硅料、硅片、电池、组件四个环节,现在每个环节都出现了过剩。
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透露,光伏全产业链今年年底有效产能预计达到700GW以上。然而,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,在保守情况下,2023-2030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约95-120 GW;乐观情况下,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约120-140 GW。同期,保守情况下,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280-436 GW;乐观情况下,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约330-516 GW。
这意味着,即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,今年光伏扩产产能规模,也远远超过了新增需求量。
“能源转型共识已经形成,行业规模还会增长,但阶段性过剩的局面随时都可能发生,可能是下个月、下个季度,也可能是下半年或是明年。”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近日表态。
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近日也表示,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万亿赛道,同时也应该看到,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产能过剩、技术迭代和国际环境三大挑战。
彭澎向清流工作室表示,现阶段光伏产能过剩局面的形成,主要源于两年前光伏市场需求突然暴涨,中国在2020年9月提出了“双碳”目标,与此同时,欧盟对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决心在增加,加上俄乌战争的叠加因素,刺激了整个光伏市场的需求,从而导致光伏产业链盈利水平的大幅度飙涨,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进入这个光伏行业。
光伏资深人士红炜向清流工作室分析,光伏是技术引导型的产业,大量的资本进入这个行业的结果是,光伏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加快,原有的技术装备还没来得及收回投资成本,就被新的技术取而代之,造成了大量的沉没成本,形成了结构性的供大于求。
“目前这一段时间(光伏行业)主要是资本推动为主。”红炜表示,“现在是龙头无法控制市场,不断有企业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地投入,它们把技术迭代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。”
伴随着光伏产能过剩预警的,还有全产业链的降价潮。
去年年末以来,光伏全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。从降价幅度来看,硅料最大,其次到硅片,电池和组件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。
据光伏行业咨询机构Infolink 6月22日发布的报告,过去一周,硅料上游价格逐步接近触底,但是目前的价格区间已在不断迫近行业整体的全成本水平,挑战现有产能的盈利能力,对于近期已经和即将投产的新产能来说,面临投产即亏损的境地;硅片环节价格持续下探,与硅料环节呈现相同情况,在当前价格持续接近厂家成本线时,跌价幅度慢慢收窄放缓;与此同时,电池片需求表现良好,但价格仍然持续受到硅片跌价影响而对应下跌;组件供应链的大幅跌价开始收窄幅度,然而组件厂家新签订单仍较少落地,厂家仍在积极出售库存。
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6月21日报告称,截止本周,国内硅料在产企业维持在15家,其中三家企业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停产检修,复产时间有待确定。此外,东立、宝丰、上机等项目已推迟投产。
“硅料以前是结构性短缺,现在已经是结构性过剩了,所以说价格出现了下降。”金辰股份常务副总裁祁海珅向清流工作室表示,硅料价格已经有跌破成本线的苗头,现在是比拼成本抗压能力的时候,头部企业现金充裕,在价格战下,一些中小企业可能会被挤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