亿欧与工信国际、施耐德电气、亚马逊云科技以及中科创达联合发布了《绿色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创新报告》。该报告总结典型技术融合场景方案和相关科创企业生态圈构建思路,形成企业转型升级“路线图”,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,打造形成绿色智能共赢的生态圈,进而助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此外,报告从固定资产、研发投入、人效得出智能化的得分,根据污染物排放、绿色工厂建设意愿等指标得出绿色化得分,筛选出六大行业电子元件、钢铁冶炼、石油加工、专用设备、医药制造、食品饮料进行分析。
据报告统计,从2016年到2020年,中国原油消耗量逐年增长,中国原油消耗量在2020年增速高达7.3%,创四年新高,消耗量直逼7亿吨。这也导致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要求石化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%以上,《石化重点行业?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》要求至少总量30%的炼油、乙烯、合成氨等化工产品达到碳排放基准能效。
因此,石油智能工厂为此进行了“六化转型”。即自主化(AI与石化工业深度结合)、
自动化(过程控制
自动化)、数字化、模块化、融合化、孪生化。目前,从石油化工行业整体来看,石油化工对加工制造的全信息化集中显示、仓储物流的安全性、设备及工厂的运行状态、维护环节较为重视。
但整体上来看,石油化工产业绿色智能程度相对较低。随着电子元件产业规模增长迅速,碳排放日益增高:2021年中国电子元件营业收入突破2.2万亿元,新注册企业为7.43万家,约为2020年1.62倍;碳排放量日益增多,形势严峻,比如半导体行业,台积电一家,2020年碳排放已高达1500万吨,为2017年的2.5倍。在电子元件产业的技术投入中,5G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应用较为广泛,对于污染物排放整体比较重视,无尘车间、循环过滤技术应用较多,在碳排放这方面,低碳能源技术由于成本原因及设备可靠性原因,暂未进行大规模投入,但低碳依然是行业未来重点应用的方向。医药制造行业强调生产合规性,导致行业智能化转型存在一些现实障碍,中国制造2025》将生物医药作为十大重点突破领域,同时政策及质量管控也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加速推动智能化转型。然而,根据调查发现,制药行业目前存有制药行业整体自动化水平较低、属于强监管行业、制药行业发展智能制造收益缓慢且企业投资存在疑虑等挑战,加大了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在该领域渗透的难度,因此,从整体上看,医药制造产业绿色智能程度化偏低。
目前政府正大力驱动半导体装备、工业机器人、数控机床等实现高端化,智能化转型是高端化的关键抓手,中国企业亟需自主生产出更高质量、高精度的“工作母机”。在OT、IT、CT(通信技术)投入相对较多,主要的因素是部分专用设备单体价格相对高,且使用时间上具有阶段周期性,会以租赁的形式介入下游的应用,对于控制系统、信息系统与通信技术有相对较高的要求。而在未来,虽然仍存有数据可用性差、数据孤岛等现象。但智能化制造仍是未来中国专用设备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,尤其是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、智能仓储、智能物流等方面,将更加注重数字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、个性化和绿色化的制造方式,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,满足市场需求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除了上述产业之外,在食品饮料领域,报告认为,食品饮料加工工艺较为复杂,同时净利润相对较低,智能制造技术匹配度不高,导致食品饮料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不及其他行业。但是随着近年来绿智技术发展迅速,也推动了食品饮料行业在信息流、能源管理、加工与物流运输场景优化,加速行业走向绿色智能化发展。目前,食品饮料在绿色智能制造中属于转型较慢的行业,目前处于数字化、自动化的阶段,虽然有头部企业有成功转型案例,但大部分企业依旧转型较慢。